著名的农药化学家、教育家---陈万义教授
The excellent agrochemist、Educationist --- Prof. Chen Wanyi
陈万义,祖藉江苏扬州,1929年4月1日生于镇江。1949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时北大、清华、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已奉命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但考入北大、清华农业化学系的新生仍留在北大、清华就读,一年后转入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农药学专业毕业后,继续在农业大学攻读农药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胡秉方教授。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农药学专业研究助理、讲师、副教授、教授,1990年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农药及有机合成教研室主任、农药学专业主任。1983~1984年曾在英国Leicester大学进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退休。
陈万义教授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1985~2001)、常务理事(1993~2001)、荣誉理事(2001~2004),农药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2001)、主任委员(1989~1996)、农药学分会主任委员(1996~2001);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6~1994)、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2003)、南方国家新
农药创制中心专家组成员及江苏新农药创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1999)、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0)等学术兼职。作为主要创始人创办了“农药学学报”并任第一任主编(1999~2003),现为荣誉主编。
陈万义教授长期从事农药合成、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50年代在胡秉方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有机磷化合物的研究:在不同结构的醇与五硫化二磷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叔醇和苯甲醇与五硫化二磷生成烯烃和苯甲基硫醚的“异常”反应,并证实他们是正常反应产物(二硫代磷酸二烃基酯)热分解的结果;在对硫磷的开发工作中,阐明了二硫代磷酸二乙酯氯化反应的作用机制;在合成的几类新磷化合物中,发现二硫代磷酸的乙基汞盐兼具杀虫、杀菌的活性。
柞蚕丝是我国的特产,辽宁省是我国柞蚕饲养的主要地区。上世纪60年代,辽宁省的柞蚕业因遭受柞蚕饰腹寄生蝇Blepharipa tibialis(Chao)的危害,濒临毁灭的境地!在黄瑞论先生的指导下,陈万义教授借鉴有机磷动物内吸杀虫剂防治牛皮下蝇的经验,成功的开发出了防治柞蚕饰腹寄生蝇内吸的药剂,“灭蚕蝇3号”,使得辽宁的柞蚕业得以恢复、发展。利用动物内吸药剂防治益虫体内寄生蝇,当时为首创之举。
牛皮下蝇(hypoderma spp.)是一种世界性的寄生蝇,其幼虫寄生在牛体内,使牛皮穿孔,牛奶减产,牛肉的质、量均下降,对养牛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地区,牛皮下蝇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上世纪80年代,国外采用有机磷动物内吸杀虫剂大规模地防治牛皮下蝇,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在国内虽敌百虫、倍硫磷、亚胺硫磷等已有生产,但无防治牛皮下蝇专用的“泼施”(pour on)制剂,陈万义教授遂与尚鹤言教授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展防治牛皮下蝇药剂的研究。他们成功的开发了敌百虫、倍硫磷、亚胺硫磷等品种专供“泼施”防治牛皮下蝇用的制剂。所研制的制剂“牛蝇净”在内蒙、新疆、青海牧区推广应用,在3万余头牦牛、黄牛上使用,效果良好,1987年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鉴定。
1990年代初,鉴于国内线虫的危害严重,但杀线虫的药剂很少。陈万义教授成功地开发了一条以P2S5为起始原料,合成丙线磷(ethoprofos)的新路线,被有关企业用于生产。该合成路线的特点是避开了使用具有恶臭气味的丙硫醇做原料。
杂交优势的利用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与传统的三系育种相比,采用化学杂交剂(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简称CHA)育种属二系育种,具有育种的程序简单的优点。1980年代,国际上采用CHA培育杂种小麦的工作进入了大面积示范推广的阶段。有鉴于此,陈万义教授同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育种学家黄铁城合作,在校内组织了一个跨院系的化学杂交剂研究小组,开展小麦化学杂交剂及其应用的研究,并创制了化学杂交剂BAU-9403,该产品已获临时登记,进入小麦制种试验。
陈万义教授立足于国内农业生产需求的科学研究成果,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项;对硫磷和灭蚕蝇3号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灭蚕蝇的研究曾获农业部技术改进1等奖(1979);灭蚕蝇1号和灭蚕蝇3号用于防治柞蚕饰腹寄生蝇的工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81)。
鉴于陈万义教授在农药科学领域辛勤耕耘数十个春秋,一生致力于农药科学研究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年他获得中国农药工业协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中国农药行业突出贡献奖”。
陈万义教授在近50年的教学生涯中,讲授过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合物化学、农药学文献等课程,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余人,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陈万义教授在任原北京农业大学担任农药学专业主任期间,为促进农药学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心设置了以化学为基础,兼顾农学、植物保护等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为奖励优秀学子,他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颜士伟和北京农药学会秘书长袁正容商议,请他们在农大农药学专业设立“振兴农药工业奖”。该项奖学金是农大继“熊大仕奖学金”之后,设立的第二个奖学金。陈万义等教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设立“振兴农药工业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该专业的大量毕业生活跃在相关的管理、科研、教学等不同岗位上并逐渐成为骨干力量。
此外,陈万义教授还注重社会上农药学人才的培养的问题。1985年受化工部科技司的委托,与陈品三教授合作在北京农业大学举办全国杀线虫剂培训班。1991年受农业部和商业部的委托,与宗振寰、屠预钦、王树林等合作在秦皇岛举办农业和商业系统的大型农药培训班等。
陈万义教授将几十年的科研中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与有关专家合作编写了《农药与应用》、《新农药研究与开发》、《农药生产与合成》和《新农药的研发―方法,进展》等4部著作,均由化工出版社出版。这四部著作倾注陈万义教授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和心血,不仅成为相关人员的主要教学、科研的参考书,而且对于我国农药对农药的生产、合理使用和新农药的创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新农药研究与开发》获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3等奖。
近年来,农药对社会负面影响的问题不断在媒体上暴光,一时间,农药残留成了“妖魔”,令人望而生畏!于是“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有机农业”,不用农药的“绿色蔬菜”,“无公害食品”,成了“时尚的潮流”!陈万义教授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植物是人类与农业有害生物共同的食物源;农业是人类与农业有害生物竞争食物的平台;农药是人类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工具,是人类解决粮食问题不可缺少的资料;现今出现许多问题主要是不规范使用农药所造成的。因此他通过“科学时报”等媒体或报告,提出“善待农药:用其利、抑其弊”的问题。他用汽车与农药作了一个形象的对比做了阐明: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农药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工具;汽车有交通规则,农药有使用规则;违规驾车,受罚的是驾车人,而违规使用农药,受遣责的为什么是农药呢!
关于“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要界定“生物农药的范畴”,不能炒概念。如果把活性成分界定为“生物活体”的话,此类农药如果不解决药效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货架寿命低的问题,其前景只能是有“一定市场”,而不是“光明”!
陈万义教授还从农药与农业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农药的发展问题。他认为今天的农药已从农药-农业的二极关系发展时期发展到了农药-农业-环境三极关系的时期。在三极关系时期,环境成了影响农药使用及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制约农药的负面影响,促进农药向绿色的方向发展,而农药的管理是实现这一影响重要环节。农药依然是人类解决粮食问题不可或缺的资料。
陈万义教授晚年的这些对农药的认识,对今后农药的发展是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陈万义教授在研究工作中才思敏捷,实事求是,治学严谨;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循循善诱,数十年如一日。目前,虽已退休,仍潜心研究各大农药公司的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农药学科的发展,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不断为我国农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