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我院教职工文化生活,提升教职工艺术素养,6月16日,理学院工会举办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教职工书法交流及作品欣赏活动,应用力学系徐春晖教授主讲“汉字书写之美”。 
讲座中,徐老师围绕“什么是中国书法”“怎样学好中国书法”“书法中的哲学”“书法中的力与美”等话题与大家深入交流。她讲到,中国书法是随着中国历史不断发展前进的,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后续的青铜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等书法体系的形成,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书法习惯和风格的诞生。原因或许是朝代更替,或许是社会变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引申到研习书法,也可窥得历史兴替之一斑。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中国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也是最生态、最养生的情趣,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徐老师讲到,汉字与书法之美,不仅在于指腕之间,而且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花一下午,徜徉于汉字的时光长廊;用一辈子,体味书法的敬意与喜悦”。 
如何学好书法呢?面对这个问题,徐老师说到:学习书法讲求的是“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这正如做人,做人的首要原则是要堂堂正正;但年轻时一味平正也许会显得无味,所以就追求险绝、快意的人生,而在险绝、快意之后,方才领悟人生的最高的境界则是率真、平淡、平凡。 学习书法,需要有“四心”,即:静心、细心、耐心、恒心。切勿急功近利,切勿我行我素,切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切勿“等有时间再练”。每天练习半个小时,坚持下去,就能从量变转为质变。 提高书法水平,可以增强综合素质,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同时,书法中也蕴含很多哲学道理和为人处事之道,如长与短、进与退、主与次、穿插与避让等。练习书法,可以领略古人心境。

“字如其人,字为心画”,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字如其人,着实不假。 纵观我国书法大家,雄浑大度的颜体字是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的,张旭,怀素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是与他们性情旷达,放荡不羁相对应的。书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其字天人和一,潇洒、自然,妙趣横生。所以,书法中蕴涵着很高的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也蕴涵着很深的人生哲学。


图1 王羲之《丧乱贴》 书法也是一门运动的艺术,字是通过笔在纸上行走写出来的。这就与力学的基本原理紧密连接在了一起。相传,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只教了三个笔画:“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老树枯藤”,其中的动感与自然之法不言自明。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力的存在。高山坠石是重力、千里阵云是冲力、老树枯藤是张力。点画之力(点的运动)、姿态之力(力的平衡)、运笔之力(摩擦力与牵引力),都是写好书法所需之力。所谓“力透纸背”,就是靠这种纸和笔的摩擦力以及笔画的姿态做出来的,让观者感受到书写者的稳重的气韵。

毛泽东《沁园春 雪》——徐春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