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探索符合学院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机制,通过加强育人工作队伍建设,精准开展学生资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与指导等,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加强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全员育人
(一)成立“新时代三全育人委员会”,统筹育人工作
学院成立 “新时代三全育人委员会”,负责研究学院“三全育人”工作事项,提出相关工作措施,调研和指导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委员由班子成员、党委委员、支部书记、系主任、部分离退休教师等构成。
出台《理学院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委员会管理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三全育人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构成、工作体系和基本任务、工作保障等;委员会推进了“十育人”工作体系建设,激励教职员工承担起育人的首责,将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二)选聘学生成长导师及新生导师,充实育人队伍力量
聘请思政工作专家、专业领域教授、青年管理干部、一线教学教师、学生工作经验丰富老师等担任学生成长导师,通过定期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等方式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大学阶段,为人生的下一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加强新生工作力量,学院为每位本科新生匹配一名新生导师,引导学生尽快实现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搭建培训交流平台,提升队伍育人能力水平
定期举办新生班主任培训及交流、座谈会议,邀请优秀德育工作者分享工作经验;组织召开学生工作例会、班主任例会、系主任学生工作会,交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举办研究生导师沙龙,关注研究生群体的成才成长,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四年来,我院辅导员取得北京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学校第二届青年管理干部岗位技能大赛三等奖等优异成绩。
二、精准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推进全过程育人
(一)规范资助工作程序,维护公正公平
学院通过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修订和完善学院各类资助文件,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发放、勤工助学岗位聘任考核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和实效。
四年来,制定或修订文件包括《理学院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细则》、《理学本科生奖学金评选细则》、《理学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细则》等。在评审过程中,严格规范流程,做到公开透明。资助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对学生按章办事、遵守规则、程序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增强和养成了学生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
(二)“一人一策”精准发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发动教工党支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作用形成合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深化资助育人实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帮扶团队从资助项目、心理帮扶、学业帮扶、社会实践等资源给学生以支持,为学生“量身定制”求职计划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形成“一库一档一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院从身心健康、生活学习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了解疫情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影响,从细微处关心学生,并研究制定《理学院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临时困难补助工作方案》,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三)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强化育人实效
学院在资助工作中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院也融入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学院每年6月份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月系列活动,鼓励各党团班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等形式,将诚信教育内容融入育人环节,使学生知晓了珍惜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诚信品质。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院借助认定政策宣讲、贷款政策宣讲、奖助学金宣讲、“国家助学贷款助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参加勤工助学等,播种感恩种子,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三是开展励志教育,学院承办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我的祖国 我的学校 我的梦想”资助育人系列主题活动之励志教育活动“志青春 同追梦”,组织学生前往西柏坡、雄安新区参观学习,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进全方位育人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学院通过新生心理普测、新生班级团体培训、心理委员培训、心理文化节等形式,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增强了学生集体凝聚力。每年的5月25日和10月25日,学院组织心理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知识竞赛、舞蹈比赛、蒙眼贴脸、集体蹲起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端正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每学年,学院都会面向新生班级举办新生情景剧大赛,比赛涉及“沟通与交流、探索与适应、目标与方向、家庭与情感”等多个主题,情景剧通过融入式教育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健全心理危机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干预实效
学院出台《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学院心理危机事件应急体系,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网络格局,确保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明确主体责任和工作程序,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分析研判,尽早干预化解。完善心理月报制度,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确保工作专业化精细化,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维护校园学习生活秩序。
(三)建设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探究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
建设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做好新生心理普测全覆盖、学生一对一心理约谈、心理委员培训、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等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学生在心理、生活、学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分类制定学院学生成长成才评价指标体系,帮助学生匹配帮扶资源,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学院将努力把二级心理辅导站打造成为心理工作日常事务的“工作站”、学生坏情绪的“垃圾站”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加油站”。
四、强化就业创业工作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一)做好国家基层就业专项工作宣讲,引导毕业生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学院紧抓基层就业主引向的契机进行国家基层就业专项工作全员宣传,结合招聘要求以及学生的求职需求建立了生源地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重点人台账,通过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有针对人群的进行一对一的政策宣传和重点推荐,学生们对基层项目有了更加充分了解和思考,增大了选择基层就业的可能性。同时学院网的就业专栏、微信群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围绕学生个性化特征进行精准就业指导
为更好开展就业工作,理学院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组,工作组三线齐下,形成“一库一档一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制定重点群体毕业生帮扶方案,随时进行跟进帮扶,做到重点群体全覆盖;学院与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合作,开设“金牌简历训练营”和“王牌面试训练营”面向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指导,让毕业生拥有一份完美的简历,掌握面对各种情况的面试技能,涵盖本硕博多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与此同时,持续开设 “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咨询”平台,由专业老师一对一进行简历诊断等指导服务,助力毕业生找准就业方向并手持“金牌”和“王牌”拿下心仪的工作岗位;与学校就业创业办公室连续举办了多届求职大赛,知名企事业单位HR高管亲临一对一全面指导求职技能和职业规划,带领学生体验职场,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方向,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同时联系了近100个实习岗位为学生实习提供帮助;将就业工作前移,依托学校资源,开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大学四年的规划,为走上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学生会,开展保研、考研、出国、工作等不同针对性人群的座谈会,邀请学长学姐,传授经验,为低年级学生找寻就业方向指明了道路。
(三)立足专业优势拓宽就业市场
理学院有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等11个专业,本科生专业是基础学科,市场需求不强,但是具有“宽口径”的特点,理学院分析各专业可就业领域,化学方面可面向农药企业、质监部门、农药安全检测、化工、食品等领域就业;数学方面可面向统计、数据分析、计算机、证券、会计等领域就业;工程力学专业可面向铁路、航天、材料、建筑、车辆等领域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理学院根据专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挖掘市场的需求潜能,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进行对口推荐;关注相关专业高校进行有效就业信息收集,通过本、硕、博毕业生微信群、院网就业专栏向全院毕业生全覆盖式传达就业信息;坚持走出去原则,立足专业优势,积极组织用人单位与学生见面,让用人单位在接触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生,也给同学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
为同学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四)围绕学生需求打造全新就业信息服务
学院建立分类微信群、QQ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就业直通车”、“空中宣讲”、“空中双选会”三个线上就业信息平台,保证就业信息“快、全、准”送达毕业生手中。四年来,共组织了40余场的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独立召开3场理科双选会,累计100余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了近6200个岗位。
(五)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助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院认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通过新媒体公众号推出“理学院科创平台”栏目,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桥梁。与此同时,通过面向各系负责人一对一进行政策宣讲,深入与教师交流挖掘项目,我院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氛围。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和志愿服务活动,如中国农业大学“兴农杯”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种•未来”2035现代农业优秀创业项目培育计划等活动。2019年我院获得校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个,并入围北京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其中一个团队成功入围全国总决赛,并获得银奖的好成绩。2020年我院获得“兴农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其中3个项目获北京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个项目获北京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这些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创新意识。